道教拜斗科仪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典礼,具有深挚的历史渊源和丰硕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关于它的具体先容:
1. 发源与发展
发源:拜斗科仪源于古代星斗崇拜。古人将天分为三垣二十八宿,北斗七星被视为极其重要的星宿,对其加以崇拜和祭奠,以为北斗主宰人间生死祸福。
发展:东汉顺帝汉安元年,张道陵创立正一道并编制相关章程礼节,此时已有类似拜斗的典礼雏形,但相对简朴。后经北宋寇谦之、南朝陆修静等道教宗师逐步修订并融入民乐、唱腔、跳舞等新形式,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斋醮仪范。唐代道教成为国教,斋醮流动盛行并逐渐成熟,历宋、元、明、清,虽部门科仪亡佚,但大部门完善并传承至今。
2. 理论基础
道教以为人的魂魄与归宿均在于 “斗府”,斗等于人的本命元辰,每个人出生之年分属北斗七星所辖,如生肖属马的人,第七破军星君即为其本命真君。所以人们通过拜斗来祈求本命星君荫庇保佑。
3. 礼斗日期
全真礼斗的斗期通常为三元(上元正月十五日、中元七月十五日、下元十月十五日),五腊(天腊正月初一日、地腊蒲月初五日、道德腊七月初七日、民岁腊十月初一日及贵爵腊十仲春初八日或冬至后第三戌日),八节(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及冬至),甲子、庚申日以及每月初三和廿七日。此外,若善信身体违和、流年不利需为自身求福,也可在本命日向北斗星期。
4. 典礼流程
预备阶段:一般在道教宫观的殿堂中举行,羽士们会提前布置法坛,坛上置供桌,摆放香炉、木鱼、罄、供器、供养、法器等一应用具。高功法师身着金丝银线刺绣的图案花纹衣饰,带领其他羽士进行典礼前的预备工作。
开场典礼:高功法师提高前辈行 “变身步罡踏斗”,通过特定的步伐和手势,脚踏太极八卦,以感应上天,启奏神明。同时,诵《变身经文》,持令牌、符印,奏【玉芙蓉】【乙字大开门】乐曲,鸣法鼓 24 通,旨在消灾解厄、赐福、镇邪。
请神环节:高功法师通过 “步罡踏斗”“掐诀” 等法术动作,召请神将,奉请北斗星君降临法坛,保佑众生。这一环节需要高功法师有深挚的功力和精湛的法术,才能正确地召唤神灵。
诵经星期:羽士们依次诵经礼忏,常见的经文有《北斗延生真经》等,信众则跟随羽士一起星期北斗星君,祈求平安健康、延年益寿、消灾解厄等。在诵经由程中,还会有一些特定的典礼动作和咒语,以增强典礼的神秘性和庄严感。
祈福环节:信众可以将自己的心愿写在表文上,通过高功法师呈递给北斗星君,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。高功法师会在法坛长进行一系列的典礼动作,如焚化表文、洒净等,以表示将信众的心愿上达天庭。
结束典礼:典礼接近尾声时,高功法师会进行谢神典礼,感谢北斗星君的降临和庇佑。然后,羽士们会依次退下法坛,信众也可以散去,整个拜斗科仪至此结束。
综上所述,道教拜斗科仪不仅是一种宗教典礼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。它承载着古人对天然、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情,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夸姣糊口的向往与追求。
版权声明
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,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,谢谢配合。
最新留言